大明:从科举开始宰执天下 第七十章 从来如此,便对吗?!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
最新网址:www.xbiqugu.net
    朱元璋目光微动。

    夏之白的突然开口,其实让他很不喜。

    但夏之白说的这番话,其实又颇合他意,他用人向来不拘一格,尤其喜欢提拔来自五湖四海的人。

    他自来就极度不喜过去士人间的按资排辈,朝中不少臣子,只要真的有非常之才,他从来都不拘一格,绝不会用论资排辈的规则约束。

    而是直接大力提拔。

    这也是他当初为何能说出:‘资格者,为常流设耳,若有贤才,岂拘常例?’的原因。

    当然其中很大部分原因,也在于纵观历史,知道士人专权的危害。

    士人有师承,有私交,很容易抱团取暖,最终结成朋党。

    宋便弱于此。

    他熟读历史,自会充分吸取历史经验,因而一直试图通过各种方式,来调整统治内部各地区间的利害消长和权力的分配。

    他这些年多次重用提拔公侯的子弟,就是希望这些和明朝荣辱与共的公侯子弟,可以跟士绅地主出身的科举士人分庭抗礼。

    继而达到朝堂的政治平衡。

    只是这个愿景,随着公侯子弟跟士人走的越来越近,渐渐破灭了,他也为此开始武力拔除隐患。

    当年他私下问过宋濂一个问题。

    自古以来,所与共治天下者,士大夫也。今士习不端,欲速见小。兹欲正士习以复道,何术而可?

    宋濂并未给出回答。

    不过他并未因此放弃,一直在进行各种尝试,也一直博览群书,试图从历史的教训中吸取经验。

    他吸取了宋朝科举文官独大的教训,又参考元朝重用色目人、回回、儒生的经验,自行摸索出来的一条新路。

    便是夏之白总结出的不拘一格降人才,用人来自五湖四海。

    只是效果一般。

    而今经夏之白这么一提点,他隐隐知道自己用人的不足在哪了。

    他求贤。

    求的一直都是士!

    自战国管仲提出士农工商,天下就渐渐出现了大致的分野,他过去没少抱怨,朝堂征召的士人除了能说会道,就没有多少实际本领,做事更是一塌糊涂。

    没有实才!

    提拔有名望的的农夫工匠,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想法。

    朱元璋暗暗点头。

    他面无表情,淡漠的看向一旁的李善长,问道:“百室,你是咱大明的太师,你给咱说道说道。”

    李善长眼皮一跳。

    他缓缓出列,拱手道:“老臣以为,此事万万不可,大学士,而今朝堂对大学士是有明确的职务要求。”

    “即辅导太子,特侍陛下左右,做顾问之用,让些农夫、工匠入朝,又能辅导什么?”

    “辅导殿下种田,打铁吗?”

    “而且农夫匠人不懂礼数,不通文学,更不懂治国,他们入朝,只会搅乱朝堂正常秩序。”

    “天下更是从未有如此先例。”

    “臣不敢苟同。”

    “农夫、匠人,身居田地、工坊便足矣,朝堂不是他们待的地方,若让农夫、匠人入朝,只会乱了纲常,国有乱象,必危矣。”

    李善长直接否定了。

    夏之白的想法太荒唐了,朝堂自古都是阳春白雪尊贵之地,岂容底层的下里巴人上来?

    那岂不坏了规矩。

    也贱了士人。

    朱元璋面色如常,又让夏之白回应,好似在看两人互相撕咬。

    夏之白再度出列。

    他朝李善长微微拱手,不卑不亢道:“宋朝时,历史就已经证明了,光靠科举文人是强不了国的,大明不是只有文人和武人。”

    “正如陛下之广阔胸襟,大明不是只有南人,还有北人,大明从不是只有半壁江山。”

    “除了士人。”

    “天下更有数千万的农夫,还有以百万计的工匠学徒,还有十几万的贩夫走卒商贾。”

    “他们同样是天下的一部分。”

    “从百姓中来,到百姓中去。”

    “唯有如此,朝廷才能始终经久不衰,也才能始终保持在最佳状况,唯有海纳百川,不拘泥于士人。”

    “天下才能蓬勃发展。”

    “让专业人指导专业事,若是让士人去教农夫种田,让士人去教匠人打铁,让士人去教商贾经商,这岂不是在颠倒黑白?”

    “诚然。”

    “农夫、匠人、商贾,他们或许没有诸位这般博学多才,但在本行内却足以为诸位老师。”

    “儒家圣人孔子便说过:三人行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

    “诸位的圣贤书读了很多,却是相较古之儒生远矣,孔子尚会不耻下问,诸位又何来高贵一说?”

    “你们之所以这么看不起农夫,匠人等,只是因为他们现在地位低下罢了。”

    “位卑则足羞,官盛则近臾。”

    “何其悲哀。”

    夏之白摇摇头,并不欲多说。

    他大致知晓朱元璋心思,朱元璋是一個合格的帝王,只是在夏之白看来,还是有些太过于‘保守了’。

    在汉唐贵族政治退场之后,天下急需重建一种能调动官员积极性,保持旺盛的战斗力,又能内部互相制衡的政治生态。

    这是朱元璋想做的。

    朱元璋有不少想法,只是还没有脱离时代的影响,依旧束缚在了士这个范畴。

    而历史上有个人给出了回答。

    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。

    士人确实有开阔的眼界,博学的才识,但工农百姓不是没可取之处,他们不是没有独特的经验。

    脱离底层的广大工农百姓。

    就是脱离群众。

    如今的朝臣,都被‘形’束缚了,都认为权威就是真理,只要地位比你高,那就是真理。

    现在在场的大臣乃至士人,都算得上是有头有脸的人,他们说的话,在比他们地位低的人眼里就是真理。

    这是一种身份的尊崇感。

    “够了!”

    李善长拂袖怒喝道:“我等为官当年,岂不比你更懂治国,你一个小小书生,尚未获得官职,也配跟我们谈治国?”

    “伱没这个资格!”

    “鉴往知来,虽世殊事异,然,人心一也!”夏之白抬起头,直勾勾的盯着李善长,没有半点退让。

    李善长脸色一沉。

    目露凶光。

    夏之白转过头,没有去理会李善长,而是看向了朱元璋,恭敬的再拱手,道:“草民敢问陛下,从来如此,便对吗?”


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:http://wap.xbiqugu.net,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,无广告清新阅读!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